又是一個晚歸的夜。行至平圩大橋橋北,被低懸于天空的那一輪圓月吸引,她溫柔如水,她皎潔如玉,在大橋的襯托下,她卻又仿佛低到讓我觸手可及……恰巧習習涼風帶著桂花的香氣溫柔地鉆進窗子,我的心底微微一顫,快到中秋了,真是“月到中秋分外明”??!
我有多久沒見老家的月亮了?掐指一算,這將是我在淮南過的第19個中秋?;茨想x老家九百多公里,我來淮南后,每年回家的時間僅被老父親定在寒暑兩趟,老父親說:路上不安全,你安心工作,不要總想著回家。就這樣,因距離和時間的問題,“每逢佳節”我只能獨自一人在萬家團圓的日子里“倍思親”!所以,每年這個時候,就無比懷念兒時的月亮,懷念兒時的中秋,懷念一家人一條心的秋收季。
我小時候,北方的農村沒有長長的暑假,中秋節也不是法定節假日,但是我們有一個月的“秋假”,是為了秋收。老師都是當地的老師,家里也有地要種;像我這樣的學生呢,從會干活兒起就是家里不可缺少的勞動力;而秋收本身,又是一個龐大的工程,確實需要一家人齊上陣——收了玉米種小麥,收了花生紅薯種油菜,還有摘不完的谷穗,扛不完的各種秸稈。地里的活兒又多又雜呀,又沒有如今那么多的機械化,無論多重的活兒都是全憑一家人、幾雙手,運輸靠一個推車、耕地就是一頭老?!F在想起來那長長的有著地域色彩的“秋假”,仍然心有余悸。我的肩膀很快紅腫,手上磨出一溜水泡,中秋節呢,恰巧在我撐不住的時候就來了!
在中秋這一天,父親會給我個“童工”放一天假,不用下地了,卻也沒機會玩兒,就是在家幫奶奶做做飯,改善一下伙食。父母是吃過苦的人,尤其是父親,把日子過的很仔細,但臨近中秋節,父親也會很隆重的準備一翻。他會在節前悄悄的買一些平時舍不得吃的水果,至少三種口味的月餅,藏在裝糧食的大缸里,如果湊巧了,還有過年都買不到的牛羊肉。月亮升起來的時候,院子里擺好了我和奶奶準備的酒菜,父母披著一身月光推著堆得小山一樣的推車回來了,父親指揮我從糧食缸里摸出水果和月餅,把該供的供上,把自己吃的擺好……這是整個秋收季,一家人最安逸的一餐。吃飯時聽父親講講這一季的收成和下一步的安排,飯后聽奶奶講講嫦娥和玉兔的故事,在無限的回味中,月亮偏西,我又要為第二天的高強度勞動打起精神了!
后來脫離了繁重農活兒,卻再也沒有感受過一家人圍坐一起的安逸了。習慣了每天往返于這座城市的南北兩端,習慣了晚歸,習慣了獨行,習慣了一盞盞路燈照亮我回家的路,多久沒見過鋪滿月光的鄉村小路了?突然就想任性一下,于是,憑感覺駛入一條沒有路燈的小徑,沒有車聲,沒有喧囂,沒有高樓,放下一天的疲憊,坐在路邊看月光灑向村莊、灑向田野,看月光在淺淺的河流泛起點點銀光,看樹影婆娑蘆葦搖曳,靜靜地感受月光灑向大地的聲音……
沒錯,這就是我們中國的月亮,她是從神話世界李走出來的,本身自帶潤潔、柔和、清幽、純凈的優美意境,又有著團圓、永恒、相思等十分豐富的象征,她自古至今就不是一個普通的星體,而是異鄉的游子們一個完完全全的情感寄托!想起“西北望鄉何處是,東南見月幾回圓”,想起“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”,想起幼時月光下我那年輕的父母,想起跟我一樣孤身在外的朋友……“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”!
撰稿:蘇蜜桃
編輯:芮峰
審核:秦建華